春节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,美味的年菜更是不可或缺的节日象征。然而,在享受佳肴的同时,食品安全不容忽视。复热年菜若处理不当,很容易滋生细菌,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风险。因此,掌握科学的食物保存与复热方法,并严格遵循食品安全原则,才能确保家人吃得安心,吃得放心!
食物在7°C—60°C的温度范围内,细菌繁殖速度极快,若长时间处于这一“危险温度带”,容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,甚至引发食物中毒。因此,复热时需要特别注意:
加热温度要足够:复热时应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°C以上,以杀灭大部分有害微生物。对于贝类海鲜,需在开壳后继续加热3—5分钟,才能彻底灭菌。
避免多次复热:反复加热不仅影响口感,还会让食物长时间停留在细菌易繁殖的温度区间,增加安全隐患。建议每次取适量加热,吃多少热多少,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,也降低食品污染的可能性。
存放方式要得当:年夜饭往往菜肴丰盛,剩菜应尽快冷藏,切勿放置过久再冰。传统“先放凉再入冰箱”的做法已不科学,温热的食物可直接分装密封后放入冰箱,避免细菌滋生。
1. 要讲究手部卫生:在处理食物前、用餐前后都要用肥皂彻底清洗双手,以减少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。食材的清洗同样重要,使用流动清水清洁蔬果、生鲜,避免残留污染物。
2. 要选购新鲜食材:海鲜、肉类等高风险食品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,确保来源安全,避免因食材不新鲜而影响健康。
3. 要生熟食分开处理:切生肉、生鱼的刀具和砧板必须与熟食分开,防止交叉污染。此外,存放食材时也应注意分区,避免生食污染熟食。
4. 要彻底加热食物:高温烹煮是杀灭有害微生物最有效的方法。无论是荤菜还是素食,都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°C以上,特别是牡蛎、蛤蜊等海鲜,加热后仍需再煮几分钟,以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。
5. 要合理储存食物:烹饪好的饭菜若不能立即食用,应迅速冷藏,并且尽量在2天内食用完毕。冷冻食品解冻时,建议在冰箱冷藏室缓慢解冻,而非室温自然解冻,以减少细菌滋生。
6. 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:野外山泉水、未经煮沸的生水可能含有细菌或病毒,不宜直接饮用,以防感染。
7. 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植物:某些野生蘑菇、野菜可能含有毒素,误食可能导致严重中毒,甚至危及生命。尽量选择安全、可溯源的食材,避免因猎奇心理带来健康风险。
冬季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。这种病毒不仅会通过人与人接触扩散,也会通过食物传播。受污染的海鲜(如生蚝、蛤蜊)、未知的水源和未充分加热的食物,是导致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,轻则引发腹泻、呕吐,重则可能导致严重脱水。
为了降低感染风险,建议注意以下几点:
烹饪海鲜时延长加热时间,确保病毒被彻底杀灭,避免因贪图鲜嫩口感而忽视安全。
尽量避免生食,尤其是生海鲜、生蛋、生奶等食品,以降低病菌侵袭的可能性。
注意餐具卫生,餐具、砧板等厨房用具应定期消毒,避免病毒残留。
节庆假日是团圆的时刻,更是健康饮食的考验。关注食品安全,注意饮食卫生,要吃得美味,更要吃得健康、放心!
本文转自:中国食品报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我网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,如有争议,可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